云南频道 > 新闻 > 正文
2023 08/22 09:56:24
来源:新华网

非遗传承人余荣秀:匠心巧手守护傈僳风华

字体:

图为永平傈僳族刺绣传承人余荣秀。(李根延 摄)

  团头聚面,载歌载舞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傈僳族刺绣传习所内,晨曦温和了院内各类绣品的斑斓色彩,30余位傈僳族绣娘正身着民族服饰欢聚一堂,用民族传统舞蹈、音乐以及六味茶编织起仪式感,迎接着远方客人的到来,同时也庆祝着本年度老年大学割绣班的结业。众人环绕之下的余荣秀是割绣班的指导老师,同时也是大理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传习所负责人。

  74年前,余荣秀出生于永平县一个傈僳族刺绣世家,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自幼便学会裁衣绣花,后来又继续跟随奶奶与母亲学习,成为永平傈僳族刺绣技艺的第五代传人。

图为永平县傈僳族刺绣传习所正等待证书颁发的傈僳族绣娘。(张艺馨 摄)

  永平傈僳族刺绣,以“割绣”为代表。“割绣”,绣如其名,一次绣出一幅,割成双。绣制完成后将其从中间割开一分为二,便可得到一对花样相同、方向相反的绣品。相传古时傈僳族先辈们为避免两个孩子间争抢打闹,便创造出这项独特的技艺,至今已千年有余。

  余荣秀拥有大专学历,是一名共产党员。1971年参加工作后,她曾历任团县委书记、县农会副主席、县妇联主任、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。然而,家乡日渐式微的傈僳族文化传承使她陷入忧思,濒临失传的割绣技艺也使她倍感压力,怀揣着传承民族工艺,发扬优秀文化的初心,2003年,她选择提前办理退休,肩负起永平县傈僳族民族文化发展与刺绣技艺传承的责任。

  此后,余荣秀在全县调研现存的傈僳族刺绣、服饰、音乐舞蹈等发展情况,并向当地组织递上调查报告。在得到州政府支持,成立起第一家傈僳族协会后,她领导协会制定章程,培养骨干人才,并从语言文字、歌舞音乐到民俗工艺,对傈僳族文化进行全方位挖掘整理,分类开发与创新发展,至今恰逢二十载。

图为结业仪式上领取证书的傈僳族绣娘。(张艺馨 摄)

  以割绣为代表的刺绣技艺传承,是她最为突出的建设成果。“傈僳族绣法里最难的便是割绣,每个环节都很难,所需工序又很多,但最难的这一项也更值得我们重点挖掘。”这就是余荣秀的决心。目前,原始而完整的割绣技艺也仅在永平县的傈僳族民间得到保留。

  为破解“割绣”人才队伍有限的困局,余荣秀在地方部门的支持下开办培训。传习所面向全省开办培训,每周二授课,覆盖从设计、绘制到绣与割的作业流程。讲课结束后,余秀荣会给学员发放绣片,让学员们绣制绣片完成作业。此外,当地还开设每年一期的老年大学割绣专业班。据余秀荣介绍,其他省份也会组织代表专程前来考察,并派送优秀的绣娘前来参加培训。而她也曾多次受邀前往四川、山东等地授课。目前,余荣秀已培训超2000人次。

图为在传习所内参加老年大学割绣班结业仪式的学员。(张艺馨 摄)

  据介绍,傈僳族先民多深居于高山峡谷,出没于神奇的大自然,因此,日月星辰,山河湖泊,花鸟树木,便是其早期的创作灵感来源。为传统绣品注入新生活力一直是余荣秀的传承思路,“要让它从过去的简单图案逐步融入到现代人所需的产品之中,并使它逐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。”改变过去单一的绣样款式,创造贴近人民生活、具有时代气息割绣制品,是传习所踏上的发展之道。

  近年来,永平县着力打造了六张旅游品牌名片,其中一张便是“非遗传承”。而在州县非遗中心的支持下,余荣秀带领着傈僳族刺绣技艺先后走进了大理州高校及中小学课堂,传习所也被选为了云南民族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。不久前,割绣更与扎染一同作为大理州非遗名片,走向了世界性的文化展台。

图为余荣秀展示永平傈僳族割绣包袋。(张艺馨 摄)

  传习所的展品厅内,余荣秀正展示着一件绣着石榴籽的割绣包袋,她说:“这幅图案寓意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。”母古阿剁,在傈僳族语里意为翱翔天空的鹰,这也是余荣秀的傈僳族名字。而这只高原之上的鹰,正在永平的天际拍击双翼,用匠心与巧手,守护起一方的傈僳风华。(张艺馨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刘东】